机器人发展趋势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发明'机器人'概念。图为恰佩克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形象。
1968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公布他们研发成功的机器人Shakey,成为世界一台智能机器人。它带有视觉传感器,能根据人的指令发现并抓取积木,不过控制它的计算机有一个房间那么大。
1969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实验室研发出一台以双脚走路的机器人。后来更催生出本田公司zhu名机器人ASIMO和尼公司的QRIO。
爱普生机器人
爱普生将许多在欧美市场的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成功应用案例逐步引进中国,让许多客户在提出自动化需求时直接借鉴,少走弯路。同时也将已经在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成功应用的案例复写给同类型的客户。 正是因为爱普生一贯秉承着“高速度、高的精度、低震动、小型化”的产品理念,以及不断致力于为全世界的顾客提供超越他们期待、开阔他们视野的产品与解决方案的信念,爱普生才能取得今天卓绝的成就,成为客户信赖、首1选的供应商。畠山刚先生表示,爱普生正以不断的技术助力汽车零部件行业自动化。机器人产业发展为规范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hua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认监委三部门近日发布《关于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理性和差异化发展机器人,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工业机器人
戴沃尔提出的工业机器人有以下特点:将数控机床的伺服轴与遥控操纵器的连杆机构联接在一起,预先设定的机械手动作经编程输入后,系统就可以离开人的辅助而独立运行。这种机器人还可以接受示教而完成各种简单的重复动作,示教过程中,机械手可依次通过工作任务的各个位置,这些位置序列全部记录在存储器内,任务的执行过程中,机器人的各个关节在伺服驱动下依次再现上述位置,故这种机器人的主要技术功能被称为“可编程”和“示教再现”。198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开始实施,智能机器人主题跟踪世界机器人技术的前沿,经过几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地研制出了一批特种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
由于工业机器人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适应性,能适应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70年代起,常与数字控制机床结合在一起,成为柔性制造单元或柔性制造系统的组成部分。折叠编辑本段国内发展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70年代初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开发期和90年代的适用化期。机器人(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70年代是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登上了月球,实现了金星、火星的软着陆。我国也发射了人造wei星。世界上工业机器人应用掀起一个高潮,尤其在日本发展更为迅猛,它补充了日益短缺的劳动力。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于1972年开始研制自己的工业机器人。“投资和技术结合才能促使一个产品真正走向市场,仅靠国家的项目和科学家的热情是很难的,因为资本的推动起着决定性作用。
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爱普生机器人销售的昆山威普特于2025/3/12 17:30:34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quzhou.mf1288.com/kswptjqr-2847632925.html